伯杰动态

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所有的cookie。如果您想详细的了解我们如何使用cookie,请访问我们的 隐私政策.

喜讯!上海伯杰“白介素1β”、“白介素4”、“白介素5”、“白介素8”测定试剂盒已获批!

2025-10-22


喜讯!



化学发光法细胞因子检测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尽管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RSV,但其在婴儿,特别是早产儿、患有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儿童以及老人中,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据建模研究估计我国每年有21.5万~50.0万婴幼儿因RSV感染住院治疗,≤1岁RSV感染患儿病死率高达5.0%。

RSV感染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炎症所致气道阻塞是RSV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3、IL-17与黏液产生相关;IL-6、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等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相关。RSV感染后会引起代谢组学的改变,如RSV感染促进中长链脂肪酸的扩散和利用,进而扩大氧化损伤和引起促炎细胞因子升高,加重气道高反应。

RSV感染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极大(从轻症上呼吸道感染到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肺炎),通过快速细胞因子检测,有助于早期免疫干预、治疗药物的使用和疗效评估,进而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在病情管理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1

疾病严重程度分层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SV病毒引起的细支气管炎患者组中IL-6、IL-8和IL-1β显著升高,且重症患者升高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在所有婴儿中,包括健康对照组,都能检测到IL-6、IL-8和IL-1β,但IL-10和TNF-α在感染婴儿中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0%对 30%),尽管检测到的数量非常低。

另一项包含75例住院儿童的研究显示,RSV感染患者的鼻咽抽吸物中IL-6、IL-8、IL-10、IL-13、IL-33 和G-CS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在RSV感染的急性期,持续升高的 IL-6 水平与住院时间延长、氧疗需求增加以及机械通气风险升高密切相关。


2

疗效监测

目前临床上对于RSV感染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尚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患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对RSV免疫病理机制认识的深入,细胞因子作为疾病标志物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多项研究表明,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利巴韦林处理能够减少RSV感染细胞培养上清中 IL-6、TNF-α 和 IL-8 的水平。这种作用可能与利巴韦林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蛋白对宿主细胞的刺激有关。此外,利巴韦林还可能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

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采用布地奈德治疗后,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高剂量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3

提示预后转归

多项研究表明,在BALF、血清、全血、血浆、鼻咽拭子或鼻咽抽吸液等不同样本类型中,Th2样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关联。具体而言,受感染的上皮细胞会大量分泌IL-8,该细胞因子可促使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进而可能引发局部组织缺氧、增加机体通气需求,并可能促进哮喘的发生与发展。除IL-8外,具有预后生物标志物潜力的细胞因子还包括白细胞介素IL-33、IL-6、IFN-α等。研究证实,这些生物标志物可有效预测儿童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

图:RSV的发病机制以及RSV感染期间呼吸道重要生物标志物


细胞因子检测可为RSV感染的病情分层、疗效检测以及提示预后转归提供了客观依据,尤其在婴幼儿重症 RSV 感染的早期干预和远期风险评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上海伯杰推出的13项细胞因子检测试剂,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可满足临床对细胞因子指标的检测需求,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感染患者提供“病因鉴别、病情评估、治疗指导、预后监测”客观、可量化的依据,为临床医生的精准诊断和用药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及预防指南(2024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

2.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 (2024医生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3.Díaz PV, Gaggero AA, Pinto RA, Mamani R, Uasapud PA, Bono MR.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plasma cortisol i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 Rev Med Chil. 2013;141(5):585-591.

4.Alkubaisi NA, Aziz IM, Almajhdi FN, Alsaleh AN, Alhetheel AF. Molecular Profiling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nd Human Bocavirus Infection. J Infect Public Health. 2022;15(6):834-840.

5.Churiso G¹, Husen G², Bulbula D², Abebe L. Immunity Cell Responses to RSV and the Role of Antiviral Inhibi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6.张红艳,何婷婷,肖要,等。 雾化重组人干扰素 α-2b 治疗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J]. 中国医师杂志,2025,27 (06):944-947.

7.Vázquez Y, et al. Cytokines in the Respiratory Airway as Biomarkers of Severity and Prognosis for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An Update. Front Immunol. 2019 Jun 4;10:1154. 


 文字丨AD生免管线部

编辑丨品牌宣传部

图片丨来源于伯杰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