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在体外诊断(IVD)领域,原料是试剂的核心,抗原、抗体和酶等原料对试剂盒的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研发生产技术门槛较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十年间,国内IVD试剂的原料主要依赖进口。为了实现IVD原料的国产化替代,经过两代人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近年来终于基本实现了IVD原料的大范围国产化,且原料性能逐步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以迈瑞为代表的国产IVD试剂的强势崛起,对核心原料的性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如特异性更好的抗体、灵敏度更高的抗原、稳定性更强的酶等。这不仅要求原料质量更优,还要求开发周期更短、迭代速度更快,给IVD原料开发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应对这一局面,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从杂交瘤抗体筛选的自动化改造,到引入兔单B细胞抗体开发平台,解决了IVD原料的研发周期问题。然而,由于涉及大量湿实验,迭代速度仍然较慢。为此,我们引入了AI算法和模型,为IVD原料的迭代带来了新的突破。


在开发AD项目的抗原时,为了提升抗原活性,我们以原始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通过AlphaFold2预测其3D结构,利用IEDB预测抗原表位并结合3D结构,识别出抗原的核心区域。随后,使用RFdiffusion进行骨架设计,选取评分较高的骨架结构作为候选骨架。再用ProteinMPNN生成氨基酸序列,并进行AlphaFold2建模,对结构和序列进行优化设计。最终,选取候选序列进行重组表达,通过ELISA验证,筛选活性较原始抗原更高的抗原。


在IVD抗体开发项目中,我们通过ESM-IF1进行反向折叠设计抗体序列。以一个AD抗体项目为例,前期通过小鼠杂交瘤技术筛选到一对较好的抗体,但在试剂盒开发中发现,该抗体的检测试剂灵敏度低于市面上的经典试剂。为提升试剂检测性能,我们从原料端入手,借助AI方法进行抗体迭代。
具体方案为:通过IgFold程序预测抗体Fv区结构,获得抗体的Fv 3D结构,并利用ESM-IF1模型生成多样化的突变序列。由于生成的抗体突变序列较多,我们对生成的抗体进行了合理性验证,从中优选了抗体序列进行高通量基因合成及重组表达。表达上清进行BLI亲和力测试,优选了高亲和力的抗体纯化后,进一步进行ELISA验证。


除了抗原抗体的设计改造,我们还在布局分子酶的AI改造工作。以PCR试剂为例,其在呼吸道检测中应用广泛,但由于体系自身原因,必须冷藏保存,给生产、运输及终端使用带来不便。为解决PCR试剂常温保存难题,我们对自研的Taq酶进行同源建模(SWISS-MODEL),获得Taq酶的3D结构。同样使用RFdiffusion进行Taq酶骨架区设计,选取评分较高的骨架结构作为候选骨架。再用ProteinMPNN生成氨基酸序列,并进行AlphaFold2结构预测。在结构可视化软件PyMOL中进行结构重叠比对,计算生成序列结构和原始结构的RMSD,并调用EMSFold计算Taq酶结构的pLDDT。通过RMSD和pLDDT进行Taq酶序列筛选,进行E.coli重组表达并纯化,对获得的Taq酶进行酶活测试和稳定性测试。

随着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兴起,AI技术在IVD原料开发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我们将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利用AI工具,为IVD原料的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字丨伯杰医学健康X研究院
编辑丨品牌宣传部
图片 | 来源于伯杰医疗
